財聯社10月16日訊(記者 李潔)地產巨頭萬科與萬達一度平息的“兩萬糾紛”,再度被推至臺前。
企查查信息顯示,原告海南萬駿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與被告王健林、大連萬達集團、萬達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相關合同糾紛案將開庭審理,開庭時間為11月3日,將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值得關注的是,海南萬駿實際控制人為萬科。工商資料顯示,萬科旗下深圳市盈達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及珠海橫琴萬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有海南萬駿管理服務有限公司70%和30%股份。
這場訴訟被視為萬科與萬達之間,通過司法途徑展開的博弈。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雙方對簿公堂的原因,還是因2019年雙方在長春合作項目時十幾億元的財務糾紛而起,雙方此前在2023年就此事進行過訴訟。據了解,上次雙方訴訟后萬達償還了一部分資金,但并未全部償還完畢,這成為雙方再次產生糾紛的誘因。
合作生變:從聯手開發到股權凍結
這場圍繞“長春國際影都”項目合作款產生的分歧,在雙方均面臨流動性壓力的背景下,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
記者了解到,雙方糾紛的原因要追溯至2019年。當年萬達與長春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在當地投資影視文旅項目,彼時,王健林稱要投資200億元,打造“長春國際影都”項目。
萬達隨后引入萬科共同開發“長春國際影都”項目,其中萬達負責文旅板塊,萬科負責住宅板塊。工商資料顯示,2020年海南萬駿管理服務有限公司通過增資方式進入長春北方影都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5%。
雙方達成合作后,海南萬駿于2019年9月和2020年6月先后兩次向萬達子公司萬達地產支付了共50億元合作款。但在2021年6月,萬科出于多種原因,決定提前終止合作。
據悉,萬達已返還萬科52.4億元資金,但雙方在投資款善后問題上存在分歧,由此引發了財務糾紛。
2023年6月5日,雙方矛盾進一步升級,萬科集團申請凍結了大連萬達集團持有的大連萬達商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約19.79億元股權,股權凍結期限至2026年6月4日,為期三年。
彼時正值珠海萬達商管第四次遞交招股書的關鍵階段,該凍結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對于股權被凍結,萬達集團當時表示,雙方在長春項目中存在約10余億元財務糾紛。
當時國務院國資委法律顧問、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針對“兩萬糾紛”接連發表視頻節目,呼吁王健林與郁亮達成和解。
“這次兩萬糾紛,王健林找到我,我最初并不想管,但當我看到法院鎖住了大連商管19.8億股權,我大驚失色。一般人看不懂,但我們這些內行知道,這19.8億背后的1200億元凈資產,是整個萬達近1/3的凈資產。”劉紀鵬稱。
萬達方面當時也表示,萬科凍結萬達商管19億股權,大幅超過雙方財務糾紛金額。
劉紀鵬認為,這筆股權凍結將對珠海萬達商管的上市產生影響。“股權凍結首先意味著萬達的上市發行REITs基金將被遲滯。”
爭議背后的羅生門
萬達與萬科糾紛的具體原因,主要是在爭議金額方面,雙方各執一詞,計算方式截然不同。
據劉紀鵬透露,萬科的觀點是,萬達已支付的52.4億元款項中,有本金40億元,12.4億元是對這50億元資金使用大約兩年半的利息。本次訴訟,萬科再次追索的13.8億元中,10億元是本金,利息是493萬元,罰息是3.77億元。
萬達的觀點則是,萬達不認同再支付給萬科13.8億元。50億元的本金使用了兩年半,已經全部歸還,并支付了2.4億的收益。之所以沒按合同約定的利息支付,是因為兩點原因,首先萬達單獨承擔了大約100億元左右的基礎設施配套投資;其次,萬科取得的68萬平方米土地,折合樓面價約3300元/平方米,而相鄰華潤集團的地塊樓面價約5700元/平方米,因此,萬科每平方米便宜了2400元。68萬平方米乘以2400元/平方米,萬科享受了16.3億元萬達為其付出的土地成本優惠。
萬達認為,2.4億加上16.3億就是18.7億,按照兩年半的使用時間,來自于萬達投資成本的節省和投資收益的回報,合計為37.4%。如果再支付13.8億,那兩年半萬科的收益將達到32.5億,投資回報率高達65%。因此,萬達不認同再支付給萬科13.8億。
當時,劉紀鵬認為,“雙方對于這場訴訟金額的差距其實并不大,雙方可在此區間內進行協商、談判。”
于當年7月27日,財聯社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萬科集團與萬達集團在長春國際影都合作項目中產生的資金糾紛已基本達成和解。
“雙方對于訴訟金額的差距并不大,由于萬達商管對于解除股權凍結比較迫切,因此會在較快時間內達成和解。”一位房地產行業分析師曾表示。
雙方之后未就此事進行過公開發言,據了解,萬達在此后償還過一部分利息,但并未全部償還。
隨著萬達、萬科近期均面臨顯著的債務壓力、頻繁出售資產,雙方對資金的需求更為迫切,導致糾紛未能徹底解決,最終再次走向對簿公堂。
業內人士認為,從攜手合作到對簿公堂,“兩萬”之間的這場糾紛不僅是兩家企業間的資金博弈,還折射出合作模式中存在一些潛在風險,這種風險在當前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中進一步顯露出來。
從最初的戰略聯手,到合作中止后的反復協商,再到如今糾紛再起,也折射出行業深度調整期中企業面臨的困境。而“兩萬糾紛”最終結果如何,值得持續關注。
|